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 >  >  详情
天天快看:【英雄沈北循迹前行】一句承诺40年……乡村振兴典范、最美沈北人——马喜军
2023-06-29 11:20:52    来源:二三里资讯

村民选我当村长,我带村民奔小康!”一句承诺,马喜军践行了40年……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马喜军,1955年,出生在沈北新区拉塔湖村。对于儿时家乡的记忆,一个字,穷!

晴天一身土,雨天两脚泥。直到成年,马喜军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。17岁那年,村里抽调5名社员到市里看样板戏,母亲翻遍了家里的箱柜,找不到一件不带补丁的衣服。到最后,只找到了这身褪了色的军装,虽然有三个补丁,但已经是家里最体面的衣服了。

这一次进城,让母亲难过了很久。同时,也让马喜军第一次感受到了好日子是个什么样子。

要让母亲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,这个愿望就像一粒种子,埋在了马喜军的心中。

高中毕业后,马喜军分配到了乡镇企业,成为了一名车间主任。当时他想,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,撑起家庭的天。

1983年,村里改制成立了村民委员会。马喜军心中的那颗种子发了芽。

“放弃铁饭碗,回家当村官!”马喜军下定了决心。

问起家人当初的态度,马喜军憨厚的说:“家里人肯定不同意了,她们说,好不容易走出去,还回来干啥啊,这不自毁前程嘛!”

但马喜军还是义无反顾的回来了。他的竞选口号很简单:带领乡亲们,一起奔好日子!因为这一句承诺,乡亲们选了他!

从此,马喜军当上了村长(村主任)。

“以前,村里流传一个顺口溜,拉塔湖村靠辽河,高地少来洼地多。十年就有九年涝,两场大雨便成河。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,作为村长,我得赶紧找到一个出路啊。经过多番论证,种植水稻+水产养殖是村里唯一的出路。” 说干就干!马喜军一门心思研究打深井、修水渠、跑贷款、买种肥、学技术……

在他的感召下,全村群众都轰轰烈烈的干起来了。

1800亩稻田和100多亩养鱼池建好之后,村民喜上心头,心里想着“吃大米饭加炖鲤鱼”的日子不远了。可天公不作美,连降几场大雨,把建好的稻田和鱼塘一夜冲毁。

当时村民反映很强烈,一片抱怨声:有的说,跟个孩子能干出个啥?还有的说:好好地在车间不好,非要回来干啥!

马喜军:“那段日子太难熬了,感觉天都黑了,挺难的……”

马喜军生平第一次感受到了天大的压力。但他没有停下脚步。第二年,他又带领村民开发了2000多亩稻田,大修排水沟,请水稻技术员严格把关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,这年实现了大丰收。拉塔湖村村民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。

1992年,随着知识青年政策的落实,马喜军回到了城里做起了水产养殖。而正当他向着下一个人生目标奋进时,乡里一个电话让他又彻夜难眠。

拉塔湖村民和党员到乡里,要马喜军回村里继续当村长。乡里领导没办法,只好硬着头皮拨通了马喜军的电话。

马喜军回忆说:“我和爱人的生意一年能赚个15、6万,那是1992年呐。老婆说我,楼也买了,孩子也上学了,你还往村里折腾个啥?要回去你自己回去。”

一边是家庭美好的生活,一边是村里乡亲们期待的目光。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,马喜军还是选择了初心,毅然决然地再次回到拉塔湖村。

看到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传统耕作方式。马喜军深知,建设新农村,没有新农民、不会新技术不行!

此后数年里,老马让村民们了解并掌握农机使用技术。2012年,拉塔湖村耕作实现全程机械化。如今,村民们还到辽、吉、黑、内蒙古,到南方去跨区耕作。2020年,村里有2个农机合作社,7个家庭农场,各类农机具400多台。拉塔湖村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,成为辽宁省前十名的富裕村。

在村经济不断提升的同时,马喜军从2007年开始,就带头开展“美丽乡村”建设,号召村民牛羊圈养,优先解决脏乱差;2008年开展绿色村庄建设,村里植树、院前栽花;2009年创建生态村,标准院墙整齐美观……

拉塔湖村一年一个样,村民也在拉塔湖日新月异的变化中享受着幸福生活。

老马常说:百姓富,村平安;民风正,村顺利。

行者方志远,奋斗路更长!

以时光为证,马喜军将青春挥洒在了辽河边上,于无路中踏出新路,在荆棘处开辟坦途,无愧为时代的楷模!

(华商报记者  赵增宇)

关键词:

上一篇:环球动态:降薪后的银行人生活现状:点钞3亿,月入3千
下一篇:最后一页